吴宗宪 著 / 商务印书馆 / 2018年12月
本书在分析论证中提炼了一套犯罪心理学概念,阐述了诸种新颖独特的观点,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国际社会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在研究方法上特别突出心理学特色,淡化社会学倾向,同时也兼顾到促进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融合,从而使本书具有体系完整、内容新颖、论述深入、中外贯通的著述特点。
库存书:出版社尾货,非二手书,部分切口有划线标记、封底有标记、光盘、腰封等附件不全等,部分出版时间较长内页泛黄,品相有瑕疵或者破损。
|版权信息|
作者:吴宗宪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版次:第1版
印次:2020年1月第2印
开本:1/32(880×1230mm)
装帧:平装
字数(千字):
页数:811
定价:108.00
ISBN:9787100165235
丛书:
|内容简介|
★ 本书既可作学习犯罪心理学的专业教材,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知识,也可为探案推理小说爱好者提供一本正经的专业读物
★ 作者吴宗宪,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犯罪与矫正研究所所长,社区矫正研究中心主任、中美刑事司法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律专业学科,始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法教育恢复后,重点法律大学均开设选修课“犯罪心理学”。尽管犯罪心理学具有学科的独立性,但是,它在学理上也与刑法、犯罪学、心理学、监狱学等学科多有交集。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快速发展,犯罪心理与社会矫正等学科一直是法律专业领域、国家狱政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门类。法治国家的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的推行,在如何减少亚文化群,控制犯罪活动,救治社会中的犯罪人等方面,一直都是困扰国家管理的重大问题。鉴此,犯罪心理学,也是成为法科学生、社会学专业,乃至教育学专业的必读课程。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发展历史和基本原理。第一章论述了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学科范围以及方法论等内容。第二章论述了犯罪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和目前状况。其余各章论述了犯罪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说,包括已经形成的典型理论、导致犯罪心理产生的各类犯因性因素、犯罪心理的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犯罪行为的产生机制和变化情况、对于犯罪人的理论研究成果等。
本书在分析论证中提炼了一套犯罪心理学概念,阐述了诸种新颖独特的观点,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国际社会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在研究方法上特别突出心理学特色,淡化社会学倾向,同时也兼顾到促进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融合,从而使本书具有体系完整、内容新颖、论述深入、中外贯通的著述特点。
|作者介绍|
吴宗宪,甘肃永登人,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犯罪与矫正研究所所长、社区矫正研究中心主任、中美刑事司法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等职。曾任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教研室讲师,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监狱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在英、美、德、加、澳、挪、韩、日等国访学、考察和参会。获司法部“杰出青年”“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领域:犯罪学、监狱学、社区矫正、法律心理学。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概述
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犯罪
(二)犯罪人
(三)犯罪心理
(四)犯罪行为
(五)犯罪心理学
二、犯罪心理学的特点
(一)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二)犯罪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三、犯罪心理学的范围
(一)外国犯罪心理学的范围
(二)中国犯罪心理学的范围
四、犯罪心理学的任务
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方法论
一、概说
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特征
(一)现场研究的困难性
(二)研究关系的对立性
(三)研究内容的深层性
(四)研究能力的局限性
三、犯罪心理学方法论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个别性原则
(四)伦理性原则
(五)生物性与社会性相统一原则
(六)多种研究类型相结合原则
四、研究步骤与研究方法
(一)问题识别
(二)研究设计
(三)收集资料
(四)分析资料
(五)说明结果
第二章 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一)内外关系论
(二)犯罪原因论
(三)犯罪预防论
二、西方国家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一)哲学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二)精神病学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三)人类学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第二节 现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一、现代犯罪心理学的诞生
二、现代犯罪心理学在国外的发展
(一)发展概况
(二)研究取向
三、现代犯罪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前期阶段
(二)复苏阶段
(三)繁荣阶段
(四)深化阶段
第三节 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状况
一、外国犯罪心理学的状况
(一)专业机构
(二)专业教育
(三)犯罪心理学论著
(四)犯罪心理学从业人员
(五)研究与应用的特征
二、中国犯罪心理学的状况
(一)取得的成绩
(二)发展的方向
第三章 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第一节 概述
一、理论分类
(一)根据不同观察视角分类
(二)根据不同人性假设分类
二、基本共识
第二节 个人型犯罪理论
一、生物型犯罪理论
二、精神分析学理论
(一)概述
(二)早期的精神分析学说
(三)希利等人的学说
(四)亚历山大等人的学说
(五)弗里德兰德的常说
(六)布朗伯格的学说
(七)鲍尔比的学说
(八)雷德尔和瓦因曼的学说
(九)亚伯拉罕森的学说
三、认知发展理论
四、理性选择理论
第三节 互动型犯罪理论
一、不同交往理论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一)犯罪行为获得的机制
(二)犯罪行为激起或产生的机制
(三)犯罪行为保持的心理机制
(四)犯罪行为的自我调节机制
第四节 整合型理论
一、犯罪与人性理论
二、多学科整合型理论
(一)人类有机体的性质
(二)犯罪行为的社会学理论
(三)生物学与社会学的整合
(四)多学科整合型犯罪学的含义
(五)犯罪的个别差异
第四章 犯因性个人因素
第一节 犯因性心理因素
一、犯因性本能因素
(一)本能概述
(二)本能与犯罪
二、犯因性动力因素
(一)犯因性需要
(二)犯因性价值观
(三)犯因性自我评价
(四)犯因性人生观
(五)其他犯因性动力因素
三、犯因性人格因素
(一)人格与犯罪研究概述
(二)犯因性人格特质
四、犯因性个性特征
(一)智力因素
(二)能力因素
(三)气质因素
五、犯因性感情因素
(一)犯因性情绪
(二)犯因性情感
六、犯因性认知因素
(一)概述
(二)错误思维模式
(三)学习无能
七、犯因性变态因素
第二节 犯因性生理学因素
一、年龄因素
二、性别因素
(一)生理因素
(二)心理因素
(三)社会文化因素
三、遗传因素
四、神经生理学因素
(一)轻微脑功能紊乱
(二)神经损伤或者脑电图异常
(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四)脑化学因素
(五)其他脑功能紊乱
五、生物化学因素
(一)化学和矿物质的影响
(二)低血糖和犯罪
第三节 其他犯因性个人因素
一、犯因性早年经历
二、犯因性生活方式
(一)不良行为习惯
(二)不良人际关系
第五章 犯因性环境因素
第一节 犯因性家庭因素
一、不良的父母教育
(一)父母养育类型与犯罪心理
(二)父母虐待子女
(三)母爱剥夺
二、破裂家庭
三、不适当的家庭互动
四、家庭成员的犯罪行为
第二节 其他犯因性环境因素
犯因性经济因素
六、犯因性执法因素
(一)执法水平低
(二)执法选择性
七、犯因性物质影响
(一)武器
(二)毒品
(三)酒精
八、犯因性自然环境因素
(一)高温
(二)人口密度、拥挤与领域性
(三)噪声
(四)环境污染
九、犯因性制度因素
十、犯因性宗教因素
第六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与表现
第一节 犯罪心理形成机制
一、概述
二、犯罪心理形成的发生机制
(一)犯罪心理的自身存在
(二)犯罪心理的学习获得
三、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机制
(一)综合渐进型模式
(二)心理渐进型模式
(三)突发心理行为型
四、犯罪心理形成的互动机制
(一)犯因性因素互动导致犯罪心理
(二)不同环节上的互动影响犯罪心理
五、犯罪心理形成的差异机制
(一)个别差异
(二)环境差异
(三)互动差异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表现形式
一、概述
二、反社会性
(一)反社会性及其特点
(二)反社会性与反社会行为
三、犯罪性
(一)犯罪性及其特点
(二)犯罪性的主要成分
四、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一)概述
(二)犯罪人心理状态的不同表现
(三)异常心理状态
五、无意识犯罪心理
(一)概述
(二)无意识犯罪心理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犯罪动机
一、概述
二、犯罪动机的相关概念
(一)犯罪目的
(二)其他概念
三、犯罪动机的主要功能
四、犯罪动机形成模式
(一)需要主异模式
(二)诱因主异模式
(三)内外主异模式
(四)挫折引发模式
(五)过度补偿模式
(六)防御机制模式
(七)变态心理模式
五、犯罪动机的表现模式
(一)根据意识水平分类
(二)根据作用力分类
(三)根据形成特点分类
(四)根据社会性质分类
(五)根据具体内容分类
(六)根据其他标准分类
六、犯罪动机转化
(一)概述
(二)犯罪动机转化的心理过程
(三)犯罪动机转化的不同方面
七、无意识犯罪动机
(一)概述
(二)无意识犯罪动机的表现
第七章 犯罪行为的产生与变化
第一节 犯罪行为产生机制
一、概述
二、犯罪行为及其特点
三、犯罪行为产生过程
(一)形成犯罪动机
(二)完成犯罪决策
(三)实施犯罪行为
第二节 犯罪情境
一、概述
(一)概念与特征
(二)犯罪情境与犯罪环境
(三)犯罪情境与犯罪机会
二、犯罪情境构成要素
(一)人
(二)物
(三)事件
(四)状态
(五)时间
(六)空间
三、犯罪情境的功能
(一)引起犯罪行为发生
(二)影响犯罪行为进行
(三)阻止犯罪行为继续
四、犯罪情境与犯罪心理互动模式
(一)利用情境型
(二)创造情境型
(三)情境诱发型
(四)情境增强型
(五)情境偶合型
第三节 特殊犯罪行为的机制
一、犯罪置换
二、犯罪过剩
三、激情犯罪
(一)激情犯罪及其特征
(二)激情犯罪的动机特征
四、无明显动机犯罪
五、重新犯罪
(一)概述
(二)重新犯罪的心理机制
第八章 犯罪人
第一节 概述
一、对犯罪人的比较研究
(一)比较对象
(二)比较规则
(三)基本结论
二、少年犯罪人与非犯罪少年的比较
三、犯罪人与神经症患者的比较
(一)犯罪人与神经症患者之间的差异性
(二)犯罪人与神经症患者之间的相似性
第二节 犯罪人的心理学分类
一、概述
(一)犯罪人分类及其意义
(二)犯罪人分类简史
(三)犯罪人分类的模式
二、若干重要的犯罪人分类
(一)哈夫洛克·埃利斯的分类
(二)汉斯·格鲁莱的犯罪人分类
(三)雷蒙·科西尼的犯罪人分类
(四)休伊特·詹金斯少年犯罪人分类
(五)赫伯特·奎伊的少年犯罪人分类
(六)特里尔·莫菲特的犯罪人分类
(七)根据犯罪动机进行的犯罪人分类
第三节 慢性犯罪人
一、概述
二、慢性犯罪人和急性犯罪人分类
三、沃尔夫冈等人的慢性犯罪人调查
(一)第一次同生群犯罪调查
(二)第二次同生群犯罪调查
四、慢性犯罪人的早期特征
五、慢性犯罪人的不同类型
主要参考文献
术语译名对照表
人名译名对照表
后记
|节选|
END
购买人 | 会员级别 | 数量 | 属性 | 购买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