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为安全计,在购物车下单后,付款可移步淘宝店#万古书店#,售后更保障!
图书分类
扬州评话发展史
❤ 收藏

扬州评话发展史

董国炎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5
硬封精装
16
--

董国炎 著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2019年5月

本书确定了扬州评话研究的时间范围、地域范围、语音特点,围绕鲁迅提出的平民文学观念,发掘扬州评话*的特色在于平民特色。正因为平民文学的特性,扬州评话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其中历史演义类书目很发达,以富于平民意识和平民趣味的眼光讲述历史人物经历、审视历史事件。

68.00
¥26.50
¥26.50
¥26.50
重量:1.000KG
数量: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商品参数
  • 作者:董国炎 著
  •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9-5
  • 装帧:硬封精装
  • 开本:16
  • 丛书:--
商品描述

董国炎 著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2019年5月

本书确定了扬州评话研究的时间范围、地域范围、语音特点,围绕鲁迅提出的平民文学观念,发掘扬州评话*的特色在于平民特色。正因为平民文学的特性,扬州评话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其中历史演义类书目很发达,以富于平民意识和平民趣味的眼光讲述历史人物经历、审视历史事件。


库存书:出版社尾货,非二手书,部分切口有划线标记、封底有标记、光盘、腰封等附件不全等,部分出版时间较长内页泛黄,品相有瑕疵或者破损。



|版权信息|


作者:董国炎 著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印

开本:1/16(718×1000mm)

装帧:精装

字数(千字):440

页数:422

定价:68.00

ISBN:9787559437013

丛书:



|内容简介|


《扬州评话发展史》在勾勒扬州评话史的材料线索的基础上,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分析了扬州评话的艺术经验和发展规律、审美经验。在中国经济文化演变背景下考察扬州文化,在中国文艺发展史背景下考察扬州文艺,在新的文艺观念指导下认识扬州评话的价值,它不仅仅只是地方曲艺品种,它以平民形式、平民趣味、丰硕成果、实力雄厚的表演队伍,比较完善的消费市场,相当珍贵的小说文本和研究资料等等,成为平民文艺和平民文学再兴的重要代表。

本书确定了扬州评话研究的时间范围、地域范围、语音特点,围绕鲁迅提出的平民文学观念,发掘扬州评话*的特色在于平民特色。正因为平民文学的特性,扬州评话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其中历史演义类书目很发达,以富于平民意识和平民趣味的眼光讲述历史人物经历、审视历史事件。作者不以政治历史分期为界划分扬州评话的发展分期,而注重评话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的书目失传,有的却经受了考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深化和提高。

同时,本书在梳理评话发展史的过程中对代表人物(柳敬亭等)、代表书目(《火烧赤壁》《水浒传》《八窍珠》《武松》《绿牡丹》等)进行了重点而细致的分析,这样一部立体的扬州评话发展史的研究,汇集了前辈研究的心血,力求能形成系统工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一既有辉煌历史,也有较好的继续发展基础的文艺形式能够再创辉煌,继续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



|作者介绍|


董国炎, 1948年生,辽宁营口人。曾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和俗文学研究、学术史研究。出版专著有《明代小说思潮》《明清小说思潮》《西游东走—<西游记>文化探索》;与姚奠中先生合作(董国炎执笔)完成《章太炎学术年谱》;合著有《山西文学史》《山西文学大系》等数种。主编有《辽金元文学研究》、《文献研究》等。古籍整理合作成果有《元好问全集》《全辽金文》等数种。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明清小说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论文和论著多次被评述、转载、摘要和复印,见《中国文学研究年鉴》《新华文摘》《文学遗产》《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华读书报》和人大复印资料等。

主持及完成国家级与省部级重要研究项目多项。主要包括: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平民文学两次兴起—评话小说研究” ;主持完成国家教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辽金文学研究”;主持完成省委宣传部与省社科规划办重大项目“山西文学大系”。主持 “江苏省重点高校建设”项目“扬州评话研究”,及“中国文学六大思潮史纲研究”等项目。主持完成省教育厅项目“明清小说思潮研究”等多项课题。个人获得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五次,获省教育厅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励五次,其中一等奖三次。



|目录|


第一章  扬州评话发展史导论

   第一节  扬州评话的性质和研究范围

      一  扬州评话的性质和现状

      二  扬州评话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  扬州说唱技艺的历史渊源

      一  汉代藩王与说唱技艺

      二  隋唐倡优与说唱文艺

      三  宋元以来的积累和发展

   第三节  扬州评话的经济和社会背景

      一  盐业盐商与娱乐氛围

      二  漕运漕帮与江湖风气

   第四节  扬州评话的文化氛围

      一  娱乐业发达及其原因

      二  扬州文化的独特个性

      三  说唱文艺得天独厚

第二章  扬州评话的发展和特点

   第一节  扬州评话的发展阶段

      一  明末和清代前期

      二  清代中期的发展

      三  晚清和民国以来

   第二节  扬州评话主要种类

      一  名著新编与现实精神

      二  武侠小说与武打风范

      三  市井小说之与时俱进

   第三节  扬州评话的思想和审美倾向

      一  扬州评话的思想倾向

      二  扬州评话的审美倾向

第三章  历史情结与“三国”评话

   第一节  历史情结与“三国”故事的发展

      一  史官文化与历史故事的寄托

      二 “三国”故事传播演变历史悠久

      三  故事控制权的争夺与融合发展

   第二节  三国故事与扬州评话

      一  柳敬亭与明末清初时期

      二  康乾时期与吴天绪

      三  任门《三国》与蓝派《三国》

      四  从李门到康派《三国》

   第三节 《火烧赤壁》评话研究

      一  艺术价值和内容的加工

      二  细节描绘与互补控制

      三  人物形象与倾向性的调整

      四  审美调节与多样风格

第四章  历史观念与隋唐故事的变化

   第一节  隋唐故事的价值与文献

      一  隋唐故事的特殊价值

      二  隋唐通俗小说主要文献

   第二节  隋唐故事演变与扬州评话

      一  柳敬亭与隋唐故事

      二  扬州评话中的隋唐书目

  第三节 下层趣味在隋唐故事中的发展

      一  传奇趣味和侠义精神的发展

      二  敬畏强力与尚武倾向

      三  鲁莽任性与诙谐调侃的审美态度

  第四节  传奇故事与历史框架结合

      一 《八窍珠》的格局与传播

      二 《八窍珠》的内容与写法

      三 《云中雁三闹太平庄》文本与风格

第五章  英雄侠义情结与“水浒”平话

   第一节 “水浒”平话与小说戏曲的关系

      一  水浒故事在两个领域的重要地位

      二 “水浒平话”的三个来源

      三 “水浒传”的名称

   第二节  不断创新的生存之道

      一 “水浒”演变的多种文本

      二  生存竞争与艺术转换

      三  扬州评话的分解与创新

   第三节 《武松》评话的重要价值

      一 《武松》评话的艺术性与社会性

      二  传奇性与写实性高度统一

      三  雅俗共赏的审美趣味

第六章  英雄侠义评话持续发展

   第一节  运河流域与武侠故事

      一  江淮地区尚武任侠传统

      二  城市文化与听众基础

      三  运河城市与武侠类作品

   第二节 《绿牡丹》的性质及其发展

      一 《绿牡丹》的性质及版本情况

      二 《绿牡丹》的语言文字状况

      三 《绿牡丹》地域特点与修改痕迹

   第三节 《绿牡丹》对武侠小说发展的贡献

      一  贡献之一——关于武打描写

      二  贡献之二——武林正邪写法

      三  贡献之三——男女侠情写法

第七章  市井评话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飞跎全传》与市井故事的特殊变形

      一 《飞跎全传》的书名与作者

      二 《飞跎全传》故事背景与写法

      三 《飞跎全传》人物和故事变形

   第二节 《清风闸》与市井小说

      一  市井小说几种风貌

      二  下层市井作者与自传色彩

      三  市井故事与公案框架的矛盾

   第三节 《皮五辣子》故事的顽强发展

      一  市井题旨深化发展

      二  市井生活的逼真反映

      三  对民风民俗的独特兴趣

   第四节 《皮五辣子》三百年传承及其理论价值

      一  三百年传承与三百年变化

      二 《皮五新传》的性质与启示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经验

第八章  评话发展史上特殊问题研究

   第一节  扬州评话语音变化及其得失

      一  语音变化是评话发展之常态

      二  方口圆口的变化运用

      三  方言化及其双刃剑效果

   第二节  评话与口述史小说的关系

      一  口述史小说的发生和发展

      二  评话与口述史小说诸多交叉

      三  评话叙事与口述史风范

   第三节  扬州评话心理描写的艺术价值

      一  心理描写简单是中国小说的通病

      二  周瑜打黄盖的“心理场”建构

      三  单刀会心理描写的戏剧效果

余论  关于扬州评话前途的一点思考

   一  关于经济效益

   二  关于书目创新和抢救

   三  关于语音调整

后记

参考文献



|节选|









END

新书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