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为安全计,在购物车下单后,付款可移步淘宝店#万古书店#,售后更保障!
图书分类
史家龟鉴:《史通》与中国文化(元典文化丛书)
❤ 收藏

史家龟鉴:《史通》与中国文化(元典文化丛书)

曾凡英 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0-6
硬封精装
元典文化丛书
32开

本书系统地梳理阐述了刘知几《史通》所论述的史学理论,但又并非深奥难懂,而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各位读者介绍。全书以刘知几的生平故事开篇,进而介绍他的《史通》及其史学观。

30.00
¥17.70
¥17.70
¥17.70
重量:1.000KG
数量: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商品参数
  • 作者:曾凡英 著
  •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0-6
  • 装帧:硬封精装
  • 丛书:元典文化丛书
  • 开本:32开
商品描述

本书系统地梳理阐述了刘知几《史通》所论述的史学理论,但又并非深奥难懂,而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各位读者介绍。全书以刘知几的生平故事开篇,进而介绍他的《史通》及其史学观。




史家龟鉴:《史通》与中国文化  版权信息

作者:曾凡英 著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年6月

版次:第1版

印次:2005年4月第2次

开本:1/32开(850×1168mm)

装帧:硬封精装

页数:372

定价:30.00

ISBN:9787810417297

丛书:元典文化丛书



史家龟鉴:《史通》与中国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梳理阐述了刘知几《史通》所论述的史学理论,但又并非深奥难懂,而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各位读者介绍。全书以刘知几的生平故事开篇,进而介绍他的《史通》及其史学观。


一是古代撰修国史,都是出自一家之手。


二是古代修史所采用的史料,多是通过政府的途径进行搜集整理归类的,十分详备,给修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史家们在撰写历史时所记载的范围才能够更加广泛。三是古代史家私人修史,皆能秉公于朝,书法无隐,无愧于心。四是古人修史皆有各自的旨趣、特定的史书体例和评价是非的标准。五是监修官与撰修人员的职责极不明确。顾名思义,监修官的职责应该是总领修史中的各项具体事物,处理决断诸如年代的断限,叙事的繁简,分配吏官的具体任务,考核史官修史的工作业绩等等。但现实的情况是监修官对此既无决断,也没有具体的指示;修史人员更没有一个可以遵循的原则,致使史官们饱食终日,碌碌无为,史馆成了他们白领俸禄的场所。


上述这些意见,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皇朝史馆监修制度的僵化腐败,具体地说明了在史馆监修制度下,一个刚直不阿的史家,是难于有所作为的。也正因为如此,刘知几才毅然辞去了史职,开始走自己的路,私下撰写《史通》。这就是他经历了许多现实的磨难之后既明智而又无柰的选择。


《史通》撰写的具体时间,从新、旧《唐书》记载刘知几本人史官经历以及他思想情绪发展的有关轨迹看,并不是一调职京师任史职就开始的。当他在长安二年(702)“以载笔见推”,朝廷委以修史之职时,他自己也认为是“见用于时”而“任当其职”的。初任史官的刘知几其心情应该是愉快的,因为这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多年来要做一名“述者”的“美志”;也是他“进”而撰述史书、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大好时机,不可能当即就产生“退”而私撰《史通》的想法和动机。



史家龟鉴:《史通》与中国文化  作者介绍

曾凡英,1962年生,四川自贡市人。1983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四川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副教授。已出版(含与人合作)的著作有《中国盐业史》、《自贡城市史》、《中国历史文献学》等五种;主持和参加编撰教材、教参、工具书六种;在《历史档案》、《历史文献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史家龟鉴:《史通》与中国文化  目录

序 /冯天瑜

“元典文化丛书”的说明 /李振宏

一、刘知几与《史通》 

  1.史家情怀坎坷一生

    (1)幼喜诗文 获誉于时 

   (2)长涉艺文耽悦史传 

   (3)勤奋钻研 独立思考 

   (4)史官际遇依违苟从

  2.私撰《史通》名垂青史

   (1)退撰《史通》以见其志

   (2)多讥往哲喜述是非

二、《史通》的主要思想内容

  1.《史通》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1)梳理史学发展脉络 

   (2)论史书的表现形式 

   (3)论史书撰述方法与文字表达要求 

   (4)论史书撰述原则与历史认识 

   (5)论史学的社会功能

  2.朴素的唯物史观 

   (1)以“人事”为主的天人观 

   (2)朴素进化的古今观 

   (3)同源共创的民族观 

   (4)群体英雄的人物观

  3.总括万殊的史学观 

   (1)史之为用 其利甚博 

   (2)五志三科 书事总括 

   (3)史文有阔 博闻善择 

   (4)史体规模 六家二体 

   (5)叙事为先 简要为主 

   (6)文之将史 其流一焉 

   (7)经犹日也史犹星也 

   (8)善恶必书 斯为实录

  4.劝诫树风的史家观 

   (1)史家记事 彰善惩恶 

   (2)史家之任重在求真 

   (3)史家修养:才、学、识、德 

   (4)评论史家共有三等

三、刘知几的学术渊源

  1.从孔子到唐初的史学演变 

   (1)殷鉴不远在夏后之氏 

   (2)属辞比事《春秋》之教 

   (3)古之良史 书法不隐 

   (4)史学要素:“事、文、义” 

   (5)史学“成一家之言” 

   (6)断代为史撰成一书 

   (7)多途发展 气象壮观 

   (8)居今识古 宗经矩圣 

   (9)撰修八史成绩斐然

  2.《史通》的学术思想渊源 

   (1)《史通》史学思想与儒家经学 

   (2)《史通》“通识”思想与司马迁 

   (3)《史通》批判史学与王充批判哲学 

   (4)《史通》撰述形式与刘勰的《文心雕龙》

四、《史通》产生的时代背景

  1.历史发展与史学转折 

   (1)政治家与史学文化 

   (2)《史通》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3)《史通》与当时的史学思潮

  2.刘知几学派 

   (1)宰相史家朱敬则 

   (2)耿介良吏薛谦光 

   (3)独断史家元行冲 

   (4)《史通》知音徐坚 

   (5)直笔史家吴兢

   (6)与王勃齐名的刘允济

五、《吏通》与后世吏学文化

  1.《史通》的流传

   (1)《史通》的历史境遇

   (2)后世对《史通》的研究

  2.《史通》与中国史学文化的发展

   (1)征诸人事 将施有政——杜佑与《通典》

   (2)嘉善矜恶 取是舍非——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3)批判精神 务实学风——郑樵与《通志》

   (4)理乱兴衰 典章经制——马端临与《文献通考》

   (5)古代史学的全面总结——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六、结束语

  1.传统史学的历史价值

  2.史学对人生的启迪

  3.研究《史通》的现实意义

附录一《史通》选译

  自叙 六家 二体 载言

  本纪 世家 列传 表历

  书志 论赞 序例 采撰

  载文 言语 浮词 叙事

  品藻 直书 曲笔 鉴识

  探赜 模拟 书事 核才

  序传 烦省 杂述 辨职

  史官建置 疑古 惑经 申左

  忤时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史家龟鉴:《史通》与中国文化  节选




END

新书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