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华 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编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19年10月
刘泽华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大特点是“王权支配社会”,而这一社会运行机制是由生产力发展状况与生产关系决定的。政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体,如战国百家争鸣、秦始皇神圣至上的皇帝观念。从尧舜禹到周天子,从秦朝到唐宋明清,作者多方面、多角度地详细研究了封建社会中的王权,解释了王权主义与儒家理论的关系,有利于重新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可以开拓思路,解放陈旧的思想。
库存书:出版社尾货,非二手书,部分切口有划线标记、封底有标记、光盘、腰封等附件不全等,部分出版时间较长内页泛黄,品相有瑕疵或者破损。
版权信息
作者:刘泽华 著,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编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版次:第1版
印次:2021年3月第2印
开本:1/16(710×1000mm)
装帧:精装
字数(千字):405
页数:359
定价:168.00
ISBN:9787201152240
丛书:刘泽华全集
内容简介
本书曾作为独立著作于1988年以《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一名出版。刘泽华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大特点是“王权支配社会”,而这一社会运行机制是由生产力发展状况与生产关系决定的。政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体,如战国百家争鸣、秦始皇神圣至上的皇帝观念。从尧舜禹到周天子,从秦朝到唐宋明清,作者多方面、多角度地详细研究了封建社会中的王权,解释了王权主义与儒家理论的关系,有利于重新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可以开拓思路,解放陈旧的思想。本书文字流畅、思想深邃,对中国古代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凝结了刘泽华先生的主要学术成果和学术观点。
作者介绍
刘泽华,著名史学家,南开大学荣誉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1958年起在南开大学历史系从教,曾任南开大学历史系主任,兼任先秦史研究会等十余个研究会理事,多年来着力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和政治文化、知识分子史、政治史的研究,是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的“南开学派”领军人物。2018年在美国西雅图病逝,享年83岁。刘泽华先生,著作等身,著有《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等、主编并与他人合著有《中国传统政治思维》《中国古政治思想史》《士人与社会》《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中国古代史》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目录
前言 / 南开大学历史学科学术委员会
序:刘泽华先生的学术贡献 / 葛荃
自序
再版序
引言——王权主义概论
第一章 王权支配社会
一、君主专制帝国:政治支配经济运动的产物
1. 武力兼并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
2. “以天下恭养”与秦的统一
3. 天盖式的权力体系与垂范两千年
二、专制王权支配社会(一):从春秋战国封建贵族、地主的形成看政治的决定作用
1. 从政治在土地运动中的支配作用看封建地主的形成
2. 从等级制对社会的控制看封建地主的形成
3. 从政治支配产品分配看封建地主的形成
4. 从封建地主各阶层的发迹看政治的作用
三、专制王权支配社会(二):政治权力的再分配与封建地主的再生之路
1. 政治特权与权力的再分配是封建地主再生的主要途径
2. 封建地主的生态特点:士人-官僚-地主循环圈
四、专制王权支配社会(三):政治因素在第一代小农形成中的决定作用
1. 战国“授田”制与编户小农
2. 编户小农人身隶属于封建国家
3. 封建国家对编户小农的超经济剥夺
4. 余论
五、贪污:权力侵占与分配社会财富的一种特殊方式
1. 贪污的普遍性
2. 官吏们是怎样进行贪污的
3. 贪污在社会经济运动中的作用
4. 贪污横行的原因:权力超越和支配经济
六、专制权力与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与迟滞的关系
1. 两个重要的经济规律
2. 政治权力对两个规律的破坏
第二章 政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体
一、战国百家争鸣与王权主义理论的发展
1. 宇宙的本根同君主相配合与合德论
2. 君主赞天地之化、成历史之变、握必然之理
3. 君主一人独裁论
4. 道高于君、内圣外王与强化君权
二、秦始皇神圣至上的皇帝观念与代代相袭
三、王权主义的刚柔结构与政治意识
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总体特征
2. 王权主义的刚柔结构
3. 王权主义刚柔结构下的政治意识
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导论
1. 政治价值取向的普遍性
2. 政治价值系统与政治化过程和政治一体化
3. 研究传统政治文化的五种视角
4. 政治文化的转型
5. 附:政治文化化与文化政治化
五、帝王对“学”与士人的控
1. 王权对“学”的支配与控制
2. 士大夫——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主体
3.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政治性与学理的非一贯性
六、政治与思想的冲突及独立之士的悲剧性
1. 两个不同的运动规律
2. 两个规律交错中的知识分子与独立之士悲剧的必然性
3. 政治要为思想文化多元发展让路和提供保障
4. 兼论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第三章 王权主义各论
一、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与王权主义
1. 传统人文思想的表现
2. 王权主义
3. 使人不成其为人
二、君主名号穹庐性的政治文化意义
1. 君父:全社会的宗法大家长
2. 王辟:法律和秩序的化身
3. 天子:君的神格和君命的神圣化
4. 圣人:与道同体的文化权威
5. 皇帝:天地君亲师的集合体
三、臣民卑贱论
1. 臣民卑贱的定位与工具论
2. 忠孝规范与臣民绝对义务观念
3. 臣民的罪错意识
四、君尊臣卑: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大框架——析韩愈、柳宗元的表奏
1. 君:神化、自然化、皇化的统一
2. 臣:卑贱、无知、谬误、罪过的载体
3. 君尊臣卑是传统思想文化的大框架
五、帝王尊号的政治文化意义
1. 谥号、尊号的历史发展
2. 帝王谥号、尊号的政治文化意义
3. 从唐代尊号析君尊臣卑意识
六、儒家人论与王权主义
1. 人的本质——伦理道德性
2. “人道”原则与对个体人的压抑
3. 道德理想人格与王权主义
七、儒家的理想国与王权主义
1. 理想的“有道之世”
2. 道义与统治者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
3. 封建专制主义是儒家政治学说的必然归宿
八、贞观君臣论民本与王权主义
1. 贞观君臣论“国以民为本”
2. 民本体现在政策上的原则及其实践极限
3. 君权至上与民为国本的互补关系
九、“理学”的圣人无我与圣王专制
1. 圣人无我
2. 圣王专制的几个特点
十、传统国民主奴组合性格与王权主义
1. “官僚”的主奴综合性格
2. 主奴综合意识的社会根源和文化根源
3. 主奴意识的泛化
4. 圣人:理想化的亦主亦奴人格
第四章 政治哲学与王权主义
一、天人合一与王权主义
1. 天人的神性合一与帝王的教主意义
2. 奉天承运与帝王的合理性
3. 天人秩序的统一:帝王是秩序的枢纽
4. 天与道德理念的合一及其王权主义精神
二、王、道相对二分与合二为一
1. 道、王相对二分
2. 得道而得天下
3. 王对道的占有
4. 道的王权主义精神
5. 余论
三、王、圣相对二分与合二为一
1. 文化转型:从神化到圣化
2. 圣人“知道”与圣、神相通
3. 圣、王合一
4. 王圣同体两千年
5. 结语
四、尊经教条主义与多样性
1. “五经”神话
2. 孔子神话
3. “五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后真理”
4. 经学化的思维方式
5. 儒学的在官与在野之争
6. 官学内部的分化与儒学的多样化
7. 皇帝裁定分歧和定是非
8. 余论
节选
END
购买人 | 会员级别 | 数量 | 属性 | 购买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