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建飞 著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23年5月
“走出五代”是宋初政治体制调整的核心关切,对藩镇的措置是其中重要一环。讨论宋初的藩镇政策,须回溯到唐末五代,将其置于整个十世纪的政治社会变动中进行理解。本书从“方镇为国”的视角探讨了五代王朝建国道路的异同,梳理了“藩镇州郡化”诸项措施的渊源流变,勾勒出“藩镇时代”的地方政治人群活动,重绘了十世纪藩镇的多重面向,藉此呈现宋初“走出五代”的历史过程,并就十世纪地方行政的调整对宋代乃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意义做了回答。
库存书:出版社尾货,非二手书,部分切口有划线标记、封底有标记、光盘、腰封等附件不全等,部分出版时间较长内页泛黄,品相有瑕疵或者破损。
|版权信息|
作者:闫建飞 著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5月
版次:第1版
印次:2023年12月第3印
开本:16(160×230mm)
装帧:平装
字数(千字):340
页数:359
定价:85.00
ISBN:9787220128356
丛书: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内容简介|
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七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
“走出五代”是宋初政治体制调整的核心关切,对藩镇的措置是其中重要一环。讨论宋初的藩镇政策,须回溯到唐末五代,将其置于整个十世纪的政治社会变动中进行理解。本书从“方镇为国”的视角探讨了五代王朝建国道路的异同,梳理了“藩镇州郡化”诸项措施的渊源流变,勾勒出“藩镇时代”的地方政治人群活动,重绘了十世纪藩镇的多重面向,藉此呈现宋初“走出五代”的历史过程,并就十世纪地方行政的调整对宋代乃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意义做了回答。
中国历史上既发挥过特定功用、又对朝廷政局造成二百年困扰的藩镇,是讨论晚唐至宋初政治格局演变时无可回避的重要议题。其间的五代,是强烈冲击旧秩序的阶段,也是延续、杂糅与整合的时期;它自藩镇割据书面发育而来,又为打破长期僵持局面创造了条件。本书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条分缕析,着重在藩镇内在角度,关注长时期多方进退博弈,体现出波折复杂的藩镇州郡化历程,展示出藩镇形态的最终“转型”。中央地方关系的逐步理顺,并非由于朝廷彻底摒弃了藩镇制度,而恰是因为藩镇立国努力中的创获与挑战得到了消化吸纳,从而生发出相对富于活力而应变有效的新机制。本书所提示的,正是五代得以“走出”的路径之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邓小南教授
细致搜抉,精心分析,从零星的信息复原关键史实,并据以追溯历史演变的深刻根源,这是史学最令人着迷的部分之一。为了解宋初如何“走出五代”,闫建飞“走进五代”,深入讨论五代“方镇为国”与藩镇州郡化的各个环节,使得唐末五代到宋初国家制度建设的历史脉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梳理。朱熹说,宋太祖对于五代弊法“只是去其甚者”,“其他节目可因则因,此方是英雄手段”。后人对于历史这些精彩之处的了解,有赖于《走出五代:十世纪藩镇研究》这样优秀史学著作的揭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包伟民教授
|作者介绍|
闫建飞,山东东明人,兰州大学历史学学士、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宋史,出版古籍整理《愧郯录》《宋代官箴书五种》,在《世界宗教研究》《文史》《文史哲》《中华文史论丛》《中山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回顾
三、本书结构
第一章 方镇为国:建国道路的异同
第一节 后梁建国之路
第二节 后唐建国之路
第三节 五代后期的政权嬗代
第四节 政权更迭在地方的完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由藩而州:地方行政层级的调整
第一节 唐后期五代的支郡专达
第二节 道级方镇的瓦解
第三节 宋代遥郡序列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缔造分权:州郡权力结构的变化
第一节 知州制的实施过程
第二节 宋代幕职州县官体系之形成
第三节 宋初“制其钱谷”之背景及措施
第四节 兵马都监的演进与地方武力的整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族侧影:藩镇时代的地方政治人群
第一节 京藩之间:张全义的洛阳经营与社会关系网络的展开
第二节 地方士人活动诸层面:以柳开家族为线索
本章小结
结论
引用书目
本书各章节原刊情况
后记
图表目录
|节选|
END
购买人 | 会员级别 | 数量 | 属性 | 购买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