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沛 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8年10月
作者深入分析了历史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认为历史认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现时代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强调学习和研究历史认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版权信息|
作者:于沛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10月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印
开本:1/16(710×960mm)
装帧:平装
字数(千字):289
页数:265
定价:32.00
ISBN:9787500471189
丛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重点教材
|内容简介|
通过对历史认识的主体、历史认识的客体、历史认识中的“历史事实”、历史的认识和历史哲学的认识、历史认识的理论与方法等问题的研究,概括地、但较系统地介绍了历史认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作者深入分析了历史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认为历史认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现时代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强调学习和研究历史认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的来源、本质、结构、内容,以及认识的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是一般认识论领域中的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作者介绍|
于沛,男,汉族,山东福山人,1944年5月生于中国天津,198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俄国史专业,历史学硕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历史研究院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央马工程重点课题《史学概论》首席专家、《世界现代史》责任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世界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为俄国史、历史认识理论、外国史学思想史。著有《苏联史学理论》《现代史学分支学科概论》《马克思主义史学新探》《西方史学在东方的反响》《世界政治史1918-1945》等。1982年7月起,在《世界历史》编辑部任编辑,同时从事苏联史研究。1984年初,参与筹建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室工作。1985年研究室成立后,从事苏联史学理论方法论、历史认识理论研究,先后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87年,参与创办《史学理论》《史学理论研究》(1992),先后任副主编、主编。1987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晋升为研究员,1996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2004年为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历史学科首席专家,2008年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认识、认识论、历史认识论
一 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二 两种对立的认识理论
三 历史认识理论的特殊性
第二节 历史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 唯物主义历史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二 历史认识的基本原则
三 历史认识论是当代历史唯物主义新的生长点之一
第三节 中国史学中的历史认识论问题
一 中国典籍中最初的历史认识
二 新中国史学建设中的历史认识问题
三 历史认识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第四节 西方历史哲学中的历史认识论问题
一 西方学术中的认识论和对历史进程的认识
二 历史认识理论——批判的历史哲学
三 历史认识理论——分析的历史哲学
第五节 苏联、波兰史学中的历史认识论问题
一 苏联学术中的认识论和历史认识理论
二 苏联历史认识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三 别尔嘉耶夫的历史哲学思想
四 托波尔斯基和《历史学方法论》
思考题
第二章 历史认识的主体
第一节 历史过程的主体和历史认识的主体
一 哲学史中的主体和客体
二 历史过程的主体及主体的社会性
三 历史认识主体及主体认识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的创造性
一 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二 辩证、能动的反映论和主体积极的创造性
三 唯心主义和主体消极的创造性
第三节 历史思维和历史认识
一 思维和历史认识主体的思维
二 认识主体历史思维的进步和史学的发展
三 从古典直觉的历史思维到近代实证的历史思维
四 知识——认识主体历史思维构成要素的核心内容
五 当代历史思维的特点和影响
第四节 历史思维和现时代
一 科技革命和科学思维
二 科学的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
三 历史思维是理论思维
四 历史认识中的系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五 当代历史思维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思考题
第三章 历史认识的客体
第一节 历史过程的客体和历史认识的客体
一 历史客体的属性
二 历史认识客体的特殊性
三 历史认识的特殊性
第二节 历史认识的过程
一 一般认识过程和历史认识过程
二 历史认识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三 历史认识的形式
第三节 历史认识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一 历史认识的主、客体,不仅相互依赖而且相互联系
二 历史认识的主、客体,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三 科学的历史认识是实践的历史认识
四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思考题
第四章 历史认识听“历史事实”
第一节 历史事件和主观化[I]历史事实
一 从“历史事件”到“历史事实”
二 主观化[I]历史事实
第二节 历史认识和主观化[II]历史事实
一 从“主观化[I]历史事实”到“主观化[II]历史事实”
二 历史认识中的主观性因素
第三节 历史事实的“客观性”
一 历史的客观性——历史的真理性
二 卡尔 · 贝克尔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事实”理论
三 历史事实是主观和客观的完美结合
四 三种不同含义的历史事实的“客观性”
思考题
第五章 历史的认识和历史哲学的认识
第一节 历史认识论和历史规律性问题
一 对“规律性”的历史哲学思考
二 “规律性”和“可重复性”
三 现代科学技术否定了规律性吗?
第二节 历史认识论和历史的必然性、偶然性、选择性
一 历史的必然性和历史的偶然性
二 历史宿命论的根源
三 历史的选择性
四 历史必然性、偶然性和选择性的辩证统一
思考题
第六章 历史认识的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历史认识的价值判断
一 价值认识和价值判断
二 历史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的价值判断
三 价值判断是一种理论描述
第二节 历史认识与历史真理
一 历史认识是对历史真理的追求
二 历史认识: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
三 追求历史真理是史学发展的动因
第三节 历史认识与历史记忆
一 史学是一门记忆的科学
二 历史记忆是历史认识的基础
三 历史记忆是民族的历史记忆
第四节 检验历史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一 社会实践和史学实践——检验历史认识的标准
二 对历史认识考实性判断的检验
三 对历史认识价值判断的检验
思考题
后记
|节选|
END
购买人 | 会员级别 | 数量 | 属性 | 购买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