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为安全计,在购物车下单后,付款可移步淘宝店#万古书店#,售后更保障!
图书分类
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群体 · 社会丛书)
❤ 收藏

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群体 · 社会丛书)

吴琦、肖丽红、杨露春 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5
平装
16开

吴琦、肖丽红、杨露春 等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7年5月

该书分为上、下两篇研究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构成多重而复杂的关系,上编主要探讨清代征漕体系及其社会意义,包括清代征漕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清代后期的变化情况,征漕中的重要环节诸如蠲(免)缓(征)改折、漕粮仓储、漕粮截拨、漕粮平粜赈济等的社会意义;下编则主要围绕因征漕而引发的闹漕问题及其社会影响,包括清代闹漕的时空特征、闹漕者的成分与动机、闹漕的方式及动机、闹漕对于社会秩序的触动以及闹漕引发的其它社会问题等。

98.00
¥48.00
¥48.00
¥48.00
重量:1.000KG
数量: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商品参数
  • 作者:吴琦、肖丽红、杨露春 等著
  •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7-5
  • 装帧:平装
  • 丛书:-
  • 开本:16开
商品描述

吴琦、肖丽红、杨露春 等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17年5月

该书分为上、下两篇研究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构成多重而复杂的关系,上编主要探讨清代征漕体系及其社会意义,包括清代征漕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清代后期的变化情况,征漕中的重要环节诸如蠲(免)缓(征)改折、漕粮仓储、漕粮截拨、漕粮平粜赈济等的社会意义;下编则主要围绕因征漕而引发的闹漕问题及其社会影响,包括清代闹漕的时空特征、闹漕者的成分与动机、闹漕的方式及动机、闹漕对于社会秩序的触动以及闹漕引发的其它社会问题等。


库存书:出版社尾货,非二手书,部分切口有划线标记、封底有标记、光盘、腰封等附件不全等,部分出版时间较长内页泛黄,品相有瑕疵或者破损。



|版权信息|


作者:吴琦、肖丽红、杨露春 等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5月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印

开本:1/16(710×1000mm)

装帧:平装

字数(千字):427

页数:400

定价:98.00

ISBN:9787520304719

丛书:群体 · 社会丛书



|内容简介|


该书分为上、下两篇研究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构成多重而复杂的关系,上编主要探讨清代征漕体系及其社会意义,包括清代征漕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清代后期的变化情况,征漕中的重要环节诸如蠲(免)缓(征)改折、漕粮仓储、漕粮截拨、漕粮平粜赈济等的社会意义;下编则主要围绕因征漕而引发的闹漕问题及其社会影响,包括清代闹漕的时空特征、闹漕者的成分与动机、闹漕的方式及动机、闹漕对于社会秩序的触动以及闹漕引发的其它社会问题等。



|作者介绍|


吴琦,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史、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各类项目多项,出版《漕运与中国社会》、《漕运 群体 社会》、《明清社会群体研究》、《明清地方力量与地方社会》、《明代“问题皇帝”研究:一项基于社会类群的考察》等著作,公开发表论文百篇。肖丽红、杨露春两位作者为副教授。

肖丽红

杨露春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缘起:作为一项国家事务的清代漕运

   二  相关研究述评

   三  概念与理论方法

   四  思路、观点与创新

   五  研究分工说明

上编

第一章  清代漕粮征派体系

   一  清初漕运的恢复

   二  清代漕运的定制与组织

   三  清前中期漕粮征派方式

   四  清代征漕中的规制之弊

第二章  晚清征漕秩序的重建

   一  清中后期漕粮折征的趋势

   二  晚清各省漕粮折征

第三章  蠲(免)缓(征)改折

   一  漕粮蠲(免)缓(征)

   二  漕粮改折

   三  漕粮折征对地方社会的影响

第四章  清代的漕粮仓储

   一  漕粮仓储及其功能

   二  清代漕粮仓储的社会意义

第五章  清代的漕粮截拨

   一  清代漕粮截拨政策、方式及用途

   二  清代漕粮截留的时空特征

   三  漕粮截拨的社会功能及其意义

第六章  清代漕粮的平粜赈济

   一  京畿及各直省的漕粮平粜与社会赈济

   二  清代漕粮赈粜的时空特征

   三  平粜赈济与社会制衡

附录  保水济运与民田灌溉——清代山东漕河水利之争

   一  山东漕河与民田的水利矛盾

   二  争水利、避水患——山东漕河与民田的水利之争

   三  河南卫河流域的水利争夺——与山东漕河相对照

下编

第七章  清代闹漕的地域性差异与阶段性特征

   一  清代闹漕案件

   二  地域性差异的原因

   三  阶段性特征

第八章  漕案参与者的成分及动机

   一  视漕为利薮抑或秉公办漕:闹漕中的州县

   二  利益追逐中的特殊阶层:闹漕中的地方势力

   三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无奈:闹漕中的民众

第九章  方式与角色互动

   一  法内路径:漕控

   二  法外路径之一:个人日常的反抗

   三  法外路径之二:集体公开闹漕

第十章  反抗与秩序

   一  政治秩序变动

   二  生活秩序紊乱

   三  制度调整

第十一章  闹漕背后的社会问题

   一  民间信仰与地方治理

   二  地方政府合作问题

   三 “共域”领域地方官自主权问题

余论:闹漕与清代地方社会秩序变动

   一  闹漕对清代地方社会结构的影响

   二  闹漕与地方社会规范运行

   三  闹漕与社会冲突、无序状态的控制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END

新书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