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为安全计,在购物车下单后,付款可移步淘宝店#万古书店#,售后更保障!
图书分类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博雅英华)阎步克
❤ 收藏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博雅英华)阎步克

阎步克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1
硬封精装
博雅英华
16开

阎步克 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5年1月

帝制中国的官僚政治由拥有人文教养的儒生文士承担,“文人”和“官僚”一身二任,由此塑造出了一种“士大夫政治”。这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独特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探讨“士大夫政治”的演生过程和这种政治文化模式的特点、机制。作者采用结构性视角,把士大夫的最初形态追溯到周代的“士”与“大夫”,战国以来他们分化为“学士”和“文吏”两个群体,汉代又发生了儒生与文吏的合流、儒家与法家的合流,由此初步奠定了帝制中国“士大夫政治”的基础。

88.00
¥69.50
¥69.50
¥69.50
重量:1.000KG
数量: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商品参数
  • 作者:阎步克 著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5-1
  • 装帧:硬封精装
  • 丛书:博雅英华
  • 开本:16开
商品描述

阎步克 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5年1月

帝制中国的官僚政治由拥有人文教养的儒生文士承担,“文人”和“官僚”一身二任,由此塑造出了一种“士大夫政治”。这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独特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探讨“士大夫政治”的演生过程和这种政治文化模式的特点、机制。作者采用结构性视角,把士大夫的最初形态追溯到周代的“士”与“大夫”,战国以来他们分化为“学士”和“文吏”两个群体,汉代又发生了儒生与文吏的合流、儒家与法家的合流,由此初步奠定了帝制中国“士大夫政治”的基础。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版权信息


作者:阎步克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月

版次:第3版

印次:2021年12月第8次

开本:1/16(650×980mm)

装帧:精装

字数(千字):425

页数:459

定价:88.00

ISBN:9787301251881

丛书:博雅英华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内容简介


帝制中国的官僚政治由拥有人文教养的儒生文士承担,“文人”和“官僚”一身二任,由此塑造出了一种“士大夫政治”。这是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独特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探讨“士大夫政治”的演生过程和这种政治文化模式的特点、机制。作者采用结构性视角,把士大夫的最初形态追溯到周代的“士”与“大夫”,战国以来他们分化为“学士”和“文吏”两个群体,汉代又发生了儒生与文吏的合流、儒家与法家的合流,由此初步奠定了帝制中国“士大夫政治”的基础。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作者介绍


阎步克,1954年11月生,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专业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和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史。主要著作有《察举制度变迁史稿》《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文明》《从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汉官僚品位结构研究》《服周之冕——〈周礼〉六冕礼制的兴衰变异》《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译著《官僚制》《帝国的政治体系》,及史学论文90余篇。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目录


第一章 问题与前提

  第一节  关于士大夫的“二重角色”

  第二节  问题:学士与文吏的分与合

第二章 封建士大夫阶层的出现

  第一节  “士”字的初形与初义

  第二节  封建士大夫阶层的出现

  第三节  事 · 学 · 族

第三章 封建士大夫的政治文化传统 ——“礼”

  第一节  礼治:“俗”“法”之间

  第二节  礼治:尊尊、亲亲与贤贤

  第三节  礼治:“和而不同”

第四章 学士与文吏的分化

  第一节  学士与文吏的分化

  第二节  “礼治”传统与“三统”分化

第五章 儒法之争

  第一节  法家的法治学说

  第二节  儒家的礼治学说

  第三节  荀子的兼综礼法

第六章 文吏政治与秦帝国的兴亡

  第一节  军国主义传统与文吏政治

  第二节  秦政优劣论:文吏政治的限度

第七章 “无为”与“长者”

  第一节  “清静无为”与“重厚长者”

  第二节  “恍惚”与“恬淡”:“君人南面术”的限度

第八章 “独尊儒术”下的汉政变迁

  第一节  “文敝”的救治:“反质”

  第二节  “文质彬彬”

  第三节  汉儒的政治批判

  第四节  汉政的变迁

第九章 “奉天法古”的王莽“新政”

  第一节  “霸王道杂之”

  第二节  汉儒的“奉天法古”

  第三节  “新政”及其破灭

第十章 儒生与文吏的融合:士大夫政治的定型

  第一节  东汉的“经术”与“吏化”

  第二节  儒法合流

  第三节  儒生与文吏的融合:士大夫政治的定型

第十一章 结论与推论

  第一节  全书的结论

  第二节  初步的推论

  第三节  几点余论

后记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节选






END

新书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