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非 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1年12月
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政治构造,航行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风暴中。帝国的掌舵者们,并没有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有些船搁浅了,有些船则被时代大潮打成了碎片。他们所遭遇的困难,现在仍然困扰着一些多民族国家,对我们而言,观察这些水手的举动(即使是他们在礁石上撞得粉碎的时候),仍然是有益的。《帝国的技艺》想要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些问题。
版权信息
作者:郑非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版次:第1版
印次:2022年3月第2印
开本:1/32(880×1230mm)
装帧:精装
字数(千字):350
页数:468
定价:79.00
ISBN:9787559842831
丛书:帝国三部曲
内容简介
大众政治兴起,统治压力剧增
帝国,作为一种主要的人类政治构造,航行在民族主义时代的风暴中。
帝国的掌舵者们,并没有温柔地走进那个良夜。
有些船搁浅了,有些船则被时代大潮打成了碎片。
他们所遭遇的困难,现在仍然困扰着一些多民族国家,
而对我们而言,观察这些水手的举动,
即使是他们在礁石上撞得粉碎的时候,仍然是有益的。
《帝国的技艺》想要探讨的,正是这样一些问题:近代帝国是如何统治其多民族属民的?在统治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内在的困难?它们的应对之道是什么?
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帝国的技艺》有几个基本假设:
第一,近代帝国并不只是征服—统治的等级关系,也不只是一撮人以某个地方及其人群为本部向外申延政治影响的工具和实体,其统治者、统治阶层通常都能超越狭隘的地区、人群本位,有切实的(当然同时也是自私的)整体考虑。
第二,在许多帝国统治者眼中,帝国并不是一次短期投资,而是长期持有的一项事业。因此,凭借武力驾凌一方并不是长久之策。“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不只是陆贾与刘邦才能理解的中国古代智慧,也是所有近代帝国的治国之道。
第三,诸帝国的构建模式本身很复杂,并不一定是一个由帝国中心出发对边缘区、社群进行管制的同心圆。
简而言之,近代帝国并不是古代的遗迹,也不是急就章式的多民族、多地域的拼凑之物,而是有正经政治考量的多元政治实体。
《帝国的技艺》将按如下线索展现对上述问题的思索。
引言中,《帝国的技艺》将介绍帝国的定义,解释为什么应该研究近代帝国而不是古代帝国。
第一章,《帝国的技艺》将陈述本书所面对的基本问题和假设—在近代,帝国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诸帝国又是通过调整哪些政制、政策来应对这些挑战的。
第二章至第五章,将英帝国、法帝国、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作为历史案例,以之来验证《帝国的技艺》的基本假设。
在结语中,主要是将各个帝国的应对之道做一比较,指出异同,也简略讨论了帝国民族方略之间的关系、帝国选择各自方略的依据,以及帝国属民对帝国方略的反应。
作者介绍
郑非,严肃的学术躺平主义者,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教于上海政法学院,从事比较政治研究,对族群政治、帝国政治与后发展国家政党政治感兴趣。著有《帝国的技艺》《帝国的失败》《帝国的分裂》等多部作品。
目录
序言 航行在民族主义的风暴中
引言 “帝国”的“通词膨胀”与古今之变
一 帝国是什么?
二 帝国的古今之变
三 为什么研究近代帝国?
第一章 帝国压力与帝国之道
一 帝国压力
二 帝国的分类
三 假说:帝国的应对之道
第二章 英帝国
一 反帝国主义
二 美国革命与帝国宪法
三 帝国改革运动:1837—1869
四 帝国联邦运动
五 社会隔离
第三章 法帝国
一 法帝国的源流与动力
二 帝国的治理方针
三 历史惯性与共和主义意识形态
四 帝国治理的后果
五 法帝国的终结:帝国改革计划的失败
第四章 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
一 帝国的由来与诸次改革
二 集权—隔离政治
三 制度隔离的效果
第五章 俄罗斯帝国
一 没有“帝国民族”的帝国
二 一个非正式的帝国
三 波兰综合征
四 俄罗斯化及其后果
五 俄罗斯化与革命
结语 帝国比较
参考文献
节选
END
购买人 | 会员级别 | 数量 | 属性 | 购买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