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为安全计,在购物车下单后,付款可移步淘宝店#万古书店#,售后更保障!
图书分类
孤岛:抗美援朝志愿军战俘在台湾
❤ 收藏

孤岛:抗美援朝志愿军战俘在台湾

张泽石,高延赛 著
金城出版社
2012-9
平装
16开

张泽石,高延赛 著 / 金城出版社 / 2012年9月

作者张泽石、高延赛广搜台湾地区、美国两方面有关朝鲜战争的档案、媒体报道、出版物,亲身采访赴台志愿军战俘及其亲属,讲述14000多名志愿军战俘在韩国战俘营的尖锐冲突与自我挣扎,奔赴台湾之后加入军队、经历消沉、不断奋进的故事,还有部分老兵曲折返乡、落叶归根的人生历程。

39.80
¥80.00
¥80.00
¥80.00
重量:1.000KG
数量:
立即购买
加入购物车
商品参数
  • 作者:张泽石,高延赛 著
  •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2-9
  • 装帧:平装
  • 丛书:-
  • 开本:16开
商品描述

张泽石,高延赛 著 / 金城出版社 / 2012年9月

作者张泽石、高延赛广搜台湾地区、美国两方面有关朝鲜战争的档案、媒体报道、出版物,亲身采访赴台志愿军战俘及其亲属,讲述14000多名志愿军战俘在韩国战俘营的尖锐冲突与自我挣扎,奔赴台湾之后加入军队、经历消沉、不断奋进的故事,还有部分老兵曲折返乡、落叶归根的人生历程。



|版权信息|


作者:张泽石,高延赛 著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9月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印

开本:1/16(710×1000mm)

装帧:平装

字数(千字):297

页数:318

定价:39.80

ISBN:9787802519565

丛书:



|内容简介|


20年追寻,首次披露,《我的朝鲜战争》作者最新奉献

漂泊两岸,尘埃落定,14334名志愿军战俘60年台湾岁月


《孤岛(抗美援朝志愿军战俘在台湾)》为《我的朝鲜战争——一个志愿军战俘的六十年回忆》姊妹篇。作者张泽石、高延赛广搜台湾地区、美国两方面有关朝鲜战争的档案、媒体报道、出版物,亲身采访赴台志愿军战俘及其亲属,讲述14000多名志愿军战俘在韩国战俘营的尖锐冲突与自我挣扎,奔赴台湾之后加入军队、经历消沉、不断奋进的故事,还有部分老兵曲折返乡、落叶归根的人生历程。

《孤岛(抗美援朝志愿军战俘在台湾)》中40余幅美国国家档案馆、麦克阿瑟将军纪念档案馆收藏的彩色战地照片,30张赴台战俘家庭相簿里的生活照、纪念照,全景呈现志愿军战俘从巨济岛到济州岛到台湾岛,从战俘到军人到平民,从身体到情感到精神的磨难,第一次揭开了一段尘封60年的历史真相。


本书作者获得“国家记忆2011 · 致敬历史记录者”“年度特别致敬”荣誉,理由为:志愿军战俘的特殊身份让他数十年来饱受磨难,但他却将之转化为记录和复述历史的动力。张泽石的经历表明,在时代风潮之中,个体命运或许无从选择,但在历史记录面前,人人皆可有所作为。——《看历史》杂志



|作者介绍|


高延赛,陕西延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插过队、入过伍,从事影像艺术、文艺创作,现为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副总编辑。自1996年起,走遍全国16个省区,用摄像机记录了300多名志愿军归俘的口述历史。作品有电视专题片《延安精神》;长篇纪实文学《重围:志愿军180师代政委吴成德与战友们》《绝地战歌》等。


张泽石,四川广安人,1929年生,1946年考入清华大学,1951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180师参加抗美援朝,在第五次战役中受伤被俘,担任回国志愿军战俘总翻译、总代表,曾被囚禁在美军“最高监狱”和“战犯战俘营”,1953年9月作为最后一批交换战俘归国。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我从美军集中营归来》(1989)《战俘手记》(1994)《我的朝鲜战争》(2000初版,2010年修订版)等作品,及译著《金枝》(合译)。



|目录|


前言  / 张泽石  高延赛

引子  我是志愿军的后代

第一章  战俘(1950年11月-1953年7月)

   一、中国人民志愿军被俘人员基本情况

   二、中国战俘营场的分布情况

   三、联军战俘管理当局对待中国战俘政策的演变情况

第二章  分裂(1951年1月-1951年7月)

   一、最初中国战俘营的状况

   二、1951年6月以后的战俘营状况

第三章  内斗(1951年7月-1952年4月)

   一、巨济孤岛上的内斗起因

   二、“72”战俘营的“战俘内斗”怎样演变成了“国共内战”

   三、“86”战俘营的“国共内战”是如何开始的

第四章  甄别(1952年4月-6月)

   一、中朝方面同意进行“志愿遣返甄别”

   二、“志愿遣返甄别”的准备工作

   三、“71”战俘营的“甄别”

   四、“72”战俘营的“甄别”

   五、“86”战俘营的“甄别”

   六、“70”战俘营的“甄别”

   七、釜山战俘“志愿遣返甄别”

   八、“志愿遣返甄别”的最后统计数字

   九、震惊世界的“杜德事件”

第五章  在济州岛(1952年6月-1953年9月)

   一、迁移的风波

   二、济州孤岛上的凄风苦雨

   三、去台志愿军战俘在济州孤岛上

   四、台湾当局对反共志愿军战俘的声援活动

第六章  进中立区(1953年9月-12月)

   一、“中立国和中立区战俘营场的设立”

   二、停战后双方执行有关战俘遣返问题的协定

   三、在中立区的战俘们

   四、解释工作的事前准备情况

   五、在解释帐篷内外的尖锐斗争

   六、选择的无奈、痛苦和艰难

第七章  踏上宝岛(1954年1月)

   一、从“志愿军战俘”到“反共义士”

   二、旅途中的风波

   三、隆重盛大的欢迎场面

   四、台籍战俘母子团聚的动人场景

   五、来自琉球的志愿军战俘

   六、最全面的历史记录

第八章  加入国军(1950年2月-1955年3月)

   一、被精神激励

   二、被思想训导

   三、被集体宣誓加入国军

   四、被正式“融入”国军

   五、“不愿被融入”者的遭遇

第九章  战俘访问团(1954年2月-11月)

   一、组织“反共义士访问团”分赴台湾各地

   二、组织“反共义士海外访问团”访问东亚、东南亚

   三、战俘访问团的美洲之行

   四、战俘海外访问团的南美、欧洲之行

第十章  消沉(1955年4月-1987年)

   一、桃园县遇到孤身难友

   二、“一无所有的白”

   三、荣民之家

   四、难以治愈的终生之痛

第十一章  奋进(1960年代-2000年代)

   一、在台北难友家

   二、“国军英雄纪念馆”里的聚会

   三、诗人文晓村的成长经历

   四、两次被评为“模范父亲”的马守斌

   五、“绿庄飞阁”寄乡情

第十二章  探亲之路(1987年春至今)

   一、台湾开放老荣民回大陆探亲的一波三折

   二、诗人文晓村艰难曲折的返乡探亲之路

   三、巾帼替夫还夙愿

   四、有家也难归

   五、来自异国的“华侨”

   六、四十年的旅程

   七、二十三年寻亲路

第十三章  叶落归根(1970年代至今)

   一、一个志愿军战俘的悲喜人生

   二、流落台湾的志愿军战俘

   三、从志愿军战俘到崆峒高僧

   四、差点被拒绝的一次探访

   五、绕了半个地球终于回到故乡

   六、杏花村旁是家园

   七、叶落千里也归根

后记



|节选|










END

新书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