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作文是问题最多的。所以我到处讲:要说人话、说实话、说真话。现在有的中学甚至明确给孩子们讲,不能写自己,所以每个孩子写的都是遥远的唐代的故事,跟自己没关系。高考作文中常见的有“四大金刚”、“四大护法”,从初一写到高三就这四个人:莎士比亚、王昭君、拿破仑、孙中山,古今中外四个人,写议论文也是,写记叙文也是,无论写什么他用的例子都是这四个人。动不动王昭君就出塞了,孙中山就去革命了,就这几个人。
有一次在我的课上,我看到讲台上有一张纸条——是一个学生写的请假条,把我名字都写错了,“漆永祥”写成了“漆文祥”。我说行吧,漆永祥也没什么名气,没给我改姓,已经很感谢了。纸条下面写:“我生病了,不能出席今天下午的课。”“出席”两个字是那么地扎眼,似乎在挤眉弄眼地嘲笑我。北大的本科生请假条都不会写,你相信吗?但这就是我们现在学生的现实。高中一点应用文都不教,又少接触社会,一点人情世故也不知晓。本科生毕业的时候,多数继续读研究生深造了,个别学生要找工作,他说漆老师,能不能给我写封推荐信?我们一般说,你的情况我不是特别清楚,你先写一个底稿,你有什么能力专长,你写个大致,我再给你改。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词形容自己合适,例如有的会说自己“有卓越的科研能力”。我说漆爷都不卓越,你已经卓越了。我说是不是这样形容:本科生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硕士生有较好的科研能力,博士生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是不是得有点区别?一个本科生,把好词都用尽了,用人单位会相信么?
现在强调语文素养,还强调美学素养,等等,固然是对的,但对基础知识与能力,重视远远不够。我不会唱高调,只要到了中学,我就反复强调说要打好基础。我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1996年我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北大中文系曾举行了一次青年教师座谈会,请一些老教授来为我们鼓励打气,我发言时说,我虽然博士毕业,但要给本科生上课,感觉压力很大,我觉得我的水平和能力还很差,还在打基础。当时裘锡圭先生也在场,裘先生接着说:漆永祥说得很对,不要说他,我现在都还在打基础。裘先生已经是全国古文字学界的权威,还如此说,我还不得老老实实地继续打基础么!
我也写过一些小文章,谈到现在语文学界有这个派、那个派。有的注重实用,有的注重文采;有人强调工具性,有人强调人文性。有人问:漆老师你是什么派?我说我无派无宗,你一定给我定个什么派,我是基础派。打基础、打基础、打基础,重要的话要说三遍。一定要打好字词句的基础。现在孩子不背书,一背点书,就说死记硬背,老师也怕。我认为除了该背的那些东西,如古诗文,高考、中考要考的东西之外,好的段落你也背,遇到好的词汇好的诗文名句,最好背下来。我记得当年像碧野的《天山景物记》这样优美的课文我都能背下来。我小学时背毛主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我知道司马迁是从《为人民服务》当中知道的。这些篇目我现在都能背下来,但大学时代就已经不怎么记东西了。在最好的年龄,有最旺盛的记忆力的时候,多记点背点东西,一辈子都受用无穷。最功利地说,你背一点东西,背点词儿,高考的时候就不至于那么可怜,写出来的句子干枯无味儿。
整本书阅读
我到浙江一所中学做宣传,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想法很多,可是我写不出来。”我说为什么?他说:“我没词儿,我拽不出来词儿。同样一句话,人家写得很好,我写得就很烂。”我说:“你喜欢看什么书?”他说:“我喜欢读《西游记》。”我说:“《西游记》好啊,你看三打白骨精那回,白骨精三变,第一次美女,第二次老太太,第三次老爷爷。其中每次妖精出来的时候,都有一段话来形容她的长相打扮。如美女怎么月貌花容,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老婆婆如何两鬓如冰雪,弱体瘦伶仃,颧骨望上翘,嘴唇往下别;老公公长得白发如彭祖,苍髯赛寿星,耳中鸣玉磬,眼里幌金星;等等。大家想想,如果妖精长得青面獠牙,指甲都这么长,吐着舌头扑过来,八戒的耙子早就打过去了。因为她是美女,所以他不让打。你再看那座雷音寺,看那道通天河、那座火焰山,都有好词来形容,你看不看这些?”学生回答说:“我不看这个。”我说:“你看什么?”他说:“我赶紧翻翻翻,把书翻过去,看妖精被打死了没有。”我说:“我送你五个字:读书不得法。你平常不记,考试的时候哪里有词可用?你记一点比如我刚才说的那些词,将来写美女,写老人,写山水,写建筑,写山川,你用不完的词。”其实如果照我的办法读一部《西游记》,你就把所需要的词汇基本上都解决了。
现在北京在提倡“整本书阅读”,有些不了解中学情况的人就讽刺嘲笑说,书本来就是整本阅读的,这还用得着提倡么?多此一举。在前面提到的调查问卷中,我们有一道题问孩子们,你从高一到高三读完过几部长篇小说?一部?三部?五部?五部以上?结果是近一半孩子没有读完过一部长篇小说,这还是北京的孩子,我们去的还是北京中上水平的学校。各位想想,一个孩子在高中三年中没有读完过一部长篇小说,他怎么能写好作文?难道还不应该提倡整本书阅读吗?现在的问题是,孩子的时间被各种功课与活动,切割得七零八落,根本就没有阅读的时间。还有一个特别奇怪的情况,经常有家长说:“我孩子没有时间看书,看书耽误时间,耽误刷题。”也就是说宁肯一遍遍地刷题,也不愿让孩子读书。可是,你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怎么写作文?现在中学老师讲巴金、老舍、沈从文、茅盾,四个作家各讲一篇,老师就讲这四个人的写作特点与语言风格等。无论你怎么讲,老师都累得不行,学生照样不懂。我说如果把这四位作家的作品一人看完一部,你不用讲,孩子就清清楚楚。只讲几个片断,让孩子要明白每个作家的语言风格等,谁也做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