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阿尔谢尼耶夫 著,刘宇 译 / 北京文艺出版社 / 2021年1月
本书是俄罗斯著名地理学家、探险家阿尔谢尼耶夫,按照俄罗斯皇家地理协会安排,于1906—1916年间在远东科考时所做的考察笔记。全书分为“1906—1916科考总结”和“乌苏里边疆区的中国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906—1916科考总结”主要研究12—13世纪乌苏里边疆区早期居民的历史,尤其是金帝国时代和东满洲历史,实地考察当地历史传说,辅以考古发现为支撑,还原乌苏里边区早期居民的生存状态;第二部分“乌苏里边疆区的中国人”则记述了乌苏里边疆区的地理环境、动植物、气候、交通等情况,重点是生活在这里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帮会、海洋捕捞、狩猎和采参活动等。从实地考察的角度出发,辅以考古发现,研究当地的历史及传说,还原乌苏里边区早期居民的生存状态。
|版权信息|
作者:[苏]阿尔谢尼耶夫 著,刘宇 译
出版社:北京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版次:第1版
印次:第1印
开本:1/32(880×1230mm)
装帧:平装
字数(千字):186
页数:242
定价:48.00
ISBN:9787531743002
丛书:
|内容简介|
跨越时间的界限,回溯因遗忘而消逝的历史,借由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中国先民在乌苏里边疆区的生活。
是谁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文明?他们曾有怎样的传奇往事?他们又如何生存和繁衍?乌苏里边疆区藏有多少被遗忘的历史……
本书是俄罗斯著名地理学家、探险家阿尔谢尼耶夫,按照俄罗斯皇家地理协会安排,于1906—1916年间在远东科考时所做的考察笔记。全书分为“1906—1916科考总结”和“乌苏里边疆区的中国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906—1916科考总结”主要研究12—13世纪乌苏里边疆区早期居民的历史,尤其是金帝国时代和东满洲历史,实地考察当地历史传说,辅以考古发现为支撑,还原乌苏里边区早期居民的生存状态;第二部分“乌苏里边疆区的中国人”则记述了乌苏里边疆区的地理环境、动植物、气候、交通等情况,重点是生活在这里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帮会、海洋捕捞、狩猎和采参活动等。从实地考察的角度出发,辅以考古发现,研究当地的历史及传说,还原乌苏里边区早期居民的生存状态。
|作者介绍|
阿尔谢尼耶夫(1872―1930) ,俄国远东考察家、地理学家、民族学家和作家。在沙俄时代是沙俄军官、俄国地理学会会员、俄国东方学会会员,曾担任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博物馆馆长,俄国地理学会阿穆尔(黑龙江)分会会长。他开创了俄国文艺科普地方志流派的先河,曾发表60余部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译者|
刘宇,原籍辽宁法库,197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先后毕业于牡丹江林业学校、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KPI),主要从事国际科技交流工作。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章 1906—1916科考总结
前言
乌苏里边疆区古迹遗存
宽永王传说(一)
宽永王传说(二)
第二章 乌苏里边疆区的中国人
前言
山川
河流
植物
动物
气候
交通
居民
地理名称音译
中国农户
土著民族
猎户
渔猎行当
挖参人
烧酒
鸦片与行医
赌博
红胡子
中国帮会帮规
城市里的中国社团
后记
出版说明
|节选|
END
购买人 | 会员级别 | 数量 | 属性 | 购买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