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人 著 / 紫禁城出版社 / 2010年9月
《明代宫廷建筑史》为明代宫廷史丛书之一,由社科院孟凡人先生撰写。本书重点阐述了明代宫廷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内涵、规划理念、设计方法、布局艺术,明代宫廷建筑形制布局的源(继承传统)流(对后世的影响)和稽古创制等问题,并配有大量宫廷建筑图片,是一本了解明代宫廷建筑的通史之作。
版权信息
作者:孟凡人 著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9月
版次:第1版
印次:2011年3月第2印
开本:1/16(787×1092mm)
装帧:平装
字数(千字):550
页数:534
定价:45.00
ISBN:9787513400480
丛书:明代宫廷史丛书
内容简介
《明代宫廷建筑史》为明代宫廷史丛书之一,由社科院孟凡人先生撰写。本书重点阐述了明代宫廷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内涵、规划理念、设计方法、布局艺术,明代宫廷建筑形制布局的源(继承传统)流(对后世的影响)和稽古创制等问题,并配有大量宫廷建筑图片,是一本了解明代宫廷建筑的通史之作。
作者介绍
孟凡人,男,1936年8月生,辽宁义县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分配到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现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目录
第一章 明代宫廷建筑史概说
第一节 明代宫廷建筑与宫廷建筑史及清北京紫禁城问题
一 明代宫廷建筑与宫廷建筑史
二 清北京紫禁城是研究明北京紫禁城的基础
第二节 明代宫廷建筑构成状况
一 紫禁城、天坛和陵寝是明代宫廷建筑的主体
二 明代宫廷建筑其他构成简况
第三节 明代营建宫廷建筑的董建班子与庞大开支
一 董建班子
二 营建宫廷建筑的庞大开支
第四节 明代营建宫廷建筑采办物料概况.
一 采木
二 砖与琉璃及其他
三 采石及其他
四 烧砖采石的管理与运输
第五节 明代营建宫廷建筑的主要匠师与匠役征用
一 主要匠师
二 匠役征用
第二章 明中都与明南京的宫城和皇城
第一节 明中都的确立与皇城禁垣的营建
一 明中都的确立
二 皇城禁垣营建始末
三 明中都外城形制概说
第二节 明中都皇城的形制
一 皇城城墙、城门、角楼、涵洞和护城河
二 皇城内的宫殿配置与内金水河遗迹
第三节 明中都禁垣的形制
一 禁垣墙体的尺度和结构
二 禁垣四门遗址
三 午门至洪武门间的配置
四 外金水河
第四节 明南京的宫城和皇城
一 洪武元年至八年的宫城
二 洪武十年改建后的宫城和皇城
第五节 明南京、明中都二都宫城的关系
一 吴王新宫是明中都宫城的原型,是明代宫城的祖型
二 明中都宫城是明代宫城发展演变进程中的里程碑
三 改建后的明南京宫城开一代新制
四 明南京与明中都宫城的差异
第三章 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营建概况
第一节 从北平府建燕王府到北京城作西宫
一 北平府的形制与燕王府的营建
二 北平改称北京与营建西宫和拆除元宫城
第二节 永乐时期奠定北京宫殿基本格局
一 永乐十四年前已暗作迁都准备
二 永乐十五年前北京宫殿前期基础工程大体完工
三 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奠定北京宫殿基本格局
第三节 永乐以后的重建和增筑概况
一 洪熙至正德时期
二 嘉靖朝是明代重建、扩建、新建宫殿的鼎盛时期
三 万历朝及其前后诸朝的营建活动
第四章 明北京皇城的形制布局
第一节 皇城的形制和主要配置概况
第二节 大明门至午门间的配置
一 承天门与大明门间的宫廷广场
二 承天门北至午门间的形制和配置
第三节 太庙、社稷坛和万岁山
一 太庙
二 社稷坛
三 万岁山
第四节 西苑与东苑和南城
一 西苑
二 东苑和小南城
第五节 内府诸衙及库、房、厂等配置概况
一 皇城东北隅及东部配置概况
二 紫禁城西与中、南海之间配置概况
三 北海以西配置概况
第五章 明北京紫禁城形制概说
第一节 紫禁城的位置、规模和平面形制
一 紫禁城的位置和规模
二 紫禁城的平面形制及其与明北京内城的比例关系
第二节 紫禁城的城墙、城门、角楼和护城河
一 城墙和城门
二 午门和角楼的形制
三 护城河与“红铺”值房
第三节 紫禁城内地基基础概况
一 紫禁城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二 紫禁城内“满堂红”式地基基础
三 紫禁城内地基基础做法
第四节 紫禁城内配置概况及给水排水防火采暖系统
一 主要配置概况
二 给水排水系统
三 防火采暖
第六章 明北京紫禁城外朝的形制
第一节 外朝前庭
一 外朝前庭形制布局概况
二 奉天门的形制
三 奉天门前内金水河、桥与左右顺门和两庑的形制
四 “御门听政”与左右顺门的午朝和晚朝
五 内金水河在外朝前庭规制和礼制中的作用
第二节 外朝三大殿庭院的形制
一 外朝三大殿庭院的形制和配置
二 三大殿庭院主要附属建筑的形制
第三节 三大殿的形制
一 三台的形制与地基结构
二 明代三大殿的形制、规模和位置变化
三 现存三大殿的形制及其与明代三殿的关系
第四节 外朝东西两翼文华殿和武英殿建筑群
一 文华殿建筑群
二 武英殿建筑群
第七章 明北京紫禁城内廷中路和内东西路的配置与形制
第一节 中路后三宫的形制
一 乾清门的形制与后三宫院落的配置概况
二 乾清宫与左右二殿和周庑
三 交泰殿和坤宁宫
第二节 宫后苑(御花园)的形制
一 总体布局
二 苑内建筑的形制
三 布局艺术
第三节 内东西路东西六宫的配置与形制
一 明代东西六宫概况
二 明代东西六宫形制布局形制
三 清代东西六宫形制的变化
第四节 奉先殿与养心殿和乾东西五所的形制
一 奉先殿建筑群的形制
二 养心殿建筑群的形制
三 乾东西五所的形制
第八章 外东西路的配置和形制
第一节 明代外东西路建筑群的配置和形制
一 明代外东西路建置变迁概况
二 明代外东西路的配置和形制
第二节 清代外东西路建筑群添建改建概况
一 清代外东西路建置的变化
二 外东路南三所与宁寿宫
第三节 清代外西路建筑群改建概况
一 慈宁宫与慈宁宫花园
二 寿康宫与寿安宫和英华殿
三 雨花阁建筑群
第九章 明北京紫禁城的规划设计与布局艺术
第一节 规划设计理念
一 象天立宫的宇宙图式是宫城规划理念的最高境界
二 礼制是规划设计理念的核心和基石
三 风水格局是宫城规划设计理念的重要构成要素
第二节 布局艺术
一 完美的中轴线规划设计布局艺术
二 众多庞大院落纵横有机组合,是严格对称配置布局艺术的典范
第十章 明北京紫禁城形制布局源流
第一节 明北京紫禁城形制布局直接源于明南京和明中都宫城
一 明北京紫禁城形制布局以明南京宫城为范本
二 明中都宫城是明北京紫禁城形制布局的蓝本之一
第二节 明北京紫禁城形制布局与元大都、金中都宫城的关系
一 明北京紫禁城形制布局与元大都宫城的关系
二 明北京紫禁城形制布局与金中都宫城的关系
第三节 北宋至元代宫城形制布局的发展规律和演变轨迹是明紫禁城形制布局之源
一 北宋开封宫城形制布局开新制
二 金中都宫城“依汴京制度”而变化和发展
三 元大都宫城皇城是在金中都宫城皇城基础上的延续和变化
四 明紫禁城继承传统,渊源深厚,稽古创制
第四节 清紫禁城是明北京紫禁城形制布局的流变
一 清在明北京紫禁城基础上的修缮、重建和改建概况
二 清撤明皇城与景山和西苑的改建增筑概况
三 清紫禁城有别于明紫禁城的主要特色
四 清紫禁城是明紫禁城形制布局的流变
第十一章 营建天坛等坛庙建筑
第一节 天坛(圜丘)
一 明南京和明中都的圜丘
二 明北京永乐十八年天地坛与嘉靖时期的天坛
三 清代对天坛的改建与现存形制
四 天坛各次变化间的位置关系及其规划设计方法
五 祭天是天坛规划设计理念的主题和核心
六 天坛的历史价值与建筑成就
第二节 地坛等其他诸坛
一 地坛(方丘、方泽)
二 朝日坛和夕月坛
三 山川和先农坛等诸坛
第十二章 明初三陵
第一节 明皇陵和祖陵
一 皇陵与十王四妃坟
二 明祖陵
第二节 明孝陵
一 概说
二 明孝陵陵园的形制布局
三 风水术是明孝陵选址的指导方针
四 “天人合一”与礼制融合是孝陵规划理念的主导思想
五 明孝陵构成要素与配置序列源于前代帝陵
六 孝陵新制的主要特点
七 明孝陵形制布局的艺术特色
八 石象生的艺术特色
第十三章 明十三陵
第一节 明十三陵陵区概况
一 陵区边墙山口与陵卫和昌平城
二 陵区内的附属建筑与管理结构
三 陵区内的皇妃和太子墓
四 陵区内诸陵简况
第二节 明长陵陵园形制布局
一 卜选陵址与营建长陵
二 长陵陵园的形制布局
三 长陵与孝陵陵园形制布局的比较
四 长陵陵园形制布局的主要特点和艺术特色
第三节 长陵之外各陵陵园相异的主要特点
一 陵宫
二 宝顶宝城和方城明楼
三 哑巴院与宝城内外的排水设施
第四节 定陵玄宫的形制
一 定陵玄宫的形制布局和结构
二 定陵玄宫与明陵玄宫的规制
节选
END
购买人 | 会员级别 | 数量 | 属性 | 购买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