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图书分类
(转载)孙机:写作《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一书之源起
惊闻孙机先生驾鹤仙游,书局同仁不胜哀恸!孙机先生是我国著名文物学家、考古学家,一生勤勉治学,渊博以专研,谨严而精深,在文博考古领域成就卓著。道德文章,海内宗仰。
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与《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修定本)交付书局出版。此二书实为物质文化研究领域扛鼎之作,流布遐迩,惠泽学林。在图书出版过程中,先生缜密细致、审慎笃行之品格令书局同仁敬佩无已!音容宛然,痛何如之!谨节录先生《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修定本)后记,以志悼念。孙机先生千古!


研究古器物,考古学家先分型、分式,固然完全符合程序,但不能用型、式将器物的本名遮盖起来。比如圆片状、当中带圆孔的玉器:边径比孔径大一倍的叫“璧”,二者相等的叫“环”,孔径比边径大一倍的叫“瑗”。其中璧可用于祭祀,《周礼·大宗伯》:“以苍璧礼天。”地位崇高。环和瑗一般只用作佩饰,用它们礼天可就大不敬了。然而有的考古学家在研究玉璧的专论中,竟将典型的玉环(大葆台M1:95)称作A型Ⅸ式玉璧。璧、环不分,玉礼器的等级就乱套了。本书强调文献与文物真结合,虽然保不住自己不出错,但至少在这方面投入了较多的注意力。

尽管强调引用文献,但从整个工作流程看,它还要向后放一放。编写这样一部书,第一步还应当是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已有的汉代文物资料,筛选出有代表性的标本,组成系列。构建起本书的基础是物,特别是那些能够与文献相印证的物。比如行船,古埃及人早就使用帆。而我国古代长期以浆划水而行。虽然汉代人写的《舟檝铭》中也有“相风视波,穷究川野”等似与用帆相关的说法,问题却定不下来。直到2001年,研究者举出帆船纹汉镜的实例,大家才形成一致的看法。再比如,汉锦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美的织物,但织汉锦是否已经使用多综提花织机,过去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尽管文献中曾说马钧将“旧绫机五十综者五十蹑,六十综者六十蹑”,皆改为“十三蹑”,已言及多综;却仍未能完全取信于研究者。直到2013年在成都老官山汉墓中出土了这种织机的模型,而且装着更便于操控的旋动蹑,在当时全球的纺织机具中大幅遥遥领先,其精巧的程度此前几乎无从想象,争议才变成了一致的称赞。这些情况都表明,有了确凿的实物,文献中的记载会随之被激活,问题也一下子可以拍板定音了。


秉持上述理念,我在本书中将汉代生产、生活等方面的事物,分成了100多个小题目,逐一进行考查。希望将它们的名称、来历和功用尽量梳理清楚,使之能成为史学工作者可以采信的资料。田野考古一线上的同行,由于常年在工地操劳,查找文献的时间不够充裕,本书也可以给他们提供方便。再比如创作历史题材的影视或美术作品的艺术家们,因为专业不同,或对古代社会的具体情况不尽了了,参考本书,至少可以在设计汉代场景时少出错;不至于让卫青和岳飞之骑兵的装备表现得如出一辙,凭空将上千年的时光从历史中挤掉。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则可以通过它了解汉代物质文化之大致的面貌。有的评论认为,透过这本书中“一个个具体的文物资料的考述,可以对汉代物质文化的各方面情况获得完整而清晰的了解”。过誉了,愧不敢当。不过平心而论,这也正是笔者所追求的目标;虽未能至,心向往之。


同时通过这项工作,更可以看到汉代在物质文化方面有许多技术走在世界前头。造纸、针灸、丝、漆、瓷等人所共知的长项自不必说,还有一些不被经常提起、但确是汉代人的创造。比如耕田,要将耕起的土垡翻转,得在犁铧上加犁壁,此物是汉代人发明的。比如纺线,起先全世界多用纺坠棯线,汉代发明了纺车。织锦,有上文说过的多综提花织机。驾车,有先进的胸带式系驾法。行船,其上所装转向时起重大作用的舵,出现于东汉。冶铁,汉代更是一个大发展时期,不仅广泛使用铸铁,甚至还冶炼出球墨铸铁。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它们都是勤劳智慧之先民的功绩,且多已先后走出国门,普惠全球。其中发出的是爱国主义的强音,使我们今天更有文化自信,更加斗志昂扬地投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业之中。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获得2014中国好书、第十届文津图书奖



END


欢迎留言
  • 标题
  • 内容
提 交